![]() |
从张汝京的大陆IC梦说起 :(一)张汝京的IC经历
深圳市馨晋商电子有限公司 发布:2017-8-14
海内外IC产业界对张汝京博士并不陌生。业界都知道张汝京博士是国际顶尖IC制造工厂的建厂高手,其实他更擅长的部分是商业规划、企业文化和管理经营。 在TI(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作时,张汝京被派到欧洲、美国、日本、台湾和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建厂、技术转移、人员培训与管理运营。从不断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中他学会和掌握了IC产业的发展与运作,更得到了TI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运营和对商机的把握等方面的教导。例如,TI在开建每一个工厂的初始期,就把团队建设、产品市场化、工艺技术与工艺制造流程的策略定位好。接着把执行细节,例如机台配置的优化、厂务与物流管控系统、品质控制、运营体系、成本核算等关键与经营要素考虑进去。几乎在工厂完工的同时、这些系统与经营要素也就与工厂的硬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制造、市场与营运体系。这些工厂的基本素质所表现出的硬件与软件功能用业界的行话说就是super robust to operate。
由于注重这些先进设计与建造理念的学习与积累,每个工厂建好后,他和团队都能把工厂快速经营到业界高水平的盈利状态,然后交给培训好的当地团队继续经营。日后这些工厂在业界都有上好的经营表现。例如TI-ACER、TECH、L-FOUNDAY等都成为TI贡献营收和利润的好伙伴。后来TI转型为Fab light模式后,凡是TI要出售的工厂,业界都争相购买。 张汝京离开服务了20年的TI后,在台湾创建的第一个公司就是著名的世大半导体公司(WSMC),建成三年多就把公司做成规模与盈利俱佳的业界新秀。成为台积电张忠谋和联电曹兴诚两位业界大佬相互竞价收购的标的。后来被台积电并购成功,成为台积电第八厂。其实在并购的过程中张汝京一直参与也乐观其成。正是这次产业并购后,张汝京选择离开台湾,选择前向往他的出生地——中国大陆,实现盼望了多年的大陆IC产业梦。 张汝京的经营管理能力与商业头脑在创建中芯国际(SMIC)的过程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中芯国际从建厂到盈利再到上市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在资本与人才密集度极高的IC制造产业里,如此的记录至今在大陆还没有被任何人打破过。
中芯国际在建厂的第二年就实现了正向现金流并开始向员工发放营收奖金,至今中芯国际的老员工还对此津津乐道。 张汝京在上海建造的第一个(现今已经月产10万片)八寸晶圆厂至今还是国际IC代工产业业界的运营效率楷模,就连台湾同等规模的八寸晶圆厂的业绩都不容易超越它。其根本诀窍就是深埋在其中的张汝京经营与管理的TI DNA。 有趣的是,与张汝京一起创建世大半导体和中芯国际的骨干包括他在TI的战友、世大的小兄弟以及部分来自美国(包括Intel、AT&T、Motorola等)和台湾的其他高手们。世大半导体与中芯国际从技术流派、运营体系、商业模式等核心要素都有着极其鲜明和强烈的TI印迹和DNA。 这个特点与台积电非常相似。细看台积电(TSMC)创建初期的骨干也主要是张忠谋在TI的下属和大批从美国回台的技术骨干。台积电的技术流派、运营体系、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核心要素也都有着与TI极其相同的印迹和DNA。 无可置疑地,“专业代工”(IC Foundry)的模式是台湾张忠谋和曹新诚两位大佬创立的。这个成功的模式让台湾在IC代工企业上领先世界。联电(UMC)的经营模式是台湾本土开创的,曹新诚在经营管理上有他独到之处。然而,无论是台积电(TSMC)还是中芯国际(SMIC),追溯其经营理念,技术来源和引进方式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以TI为主加上一些北美大厂的企业文化和营运模式,所以TI和其他北美大厂才是这两家公司主要的血脉源头。经过张忠谋的规划和管理,台积电也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代工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TI和Intel这两家历来极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一流高科技公司从来没有找过张汝京或张忠谋任何的麻烦。后期,TI更是把中芯国际定位为其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加以大力支持与扶植。例如在 2001年,TI明明知道中芯国际尚无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铜互联线生产工艺制造技术,但还是把其最先进的铜互联线产品代工最大的订单交到了张汝京团队手上。张汝京团队没有辜负老东家的厚爱与期待,在短短的六个月之内就拿出了让业界惊讶的业绩。研发出了具有其独立IP的铜互联线工艺制造技术,并一次就顺利通过了TI代工的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与产品的认证,把铜互联线的代工业务做到了公司最赚钱的产品单位。 业界普遍认为TI高层对中芯国际的信心就是建立在对这些老部属综合能力的高度认可度之上的。 张汝京带领作为中国大陆IC制造业领头羊的中芯国际夜以继日地追赶国际同行。在大陆IC业崛起的关口,风云突变,台积电于2003年开始在美国加州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芯国际提起3次诉讼,双方于2005年2月对专利与商业机密诉讼案达成庭外和解。和解后,台积电又于2006年突然翻脸,再次向美国加州地方法院提出对中芯国际的所谓Trade Secret(商业机密)的第4次法律诉讼。业界人士的第一反应,这仅仅是一场产业界垄断巨头用来打压竞争对手的惯用游戏而已,但是随着案情的发展,业界才逐渐看出了端倪。这次诉讼之前,陈水扁台独政府针对张汝京在大陆创建的三个大规模IC制造生产运营基地的事,通过台湾法院连续“起诉”了张汝京三次,并设计了在台湾试图扣押张汝京的圈套。幸亏有良知的业界人士提前通知张汝京在陈水扁当政时不要自己回台湾出庭应诉,避免了进一步的可能困境。 自此,业界终于明白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同业竞争官司,非常可能是台独政府为打压大陆半导体产业崛起设计的阴谋诡计。台独政府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藏在官司后面的本意是要打压大陆的命门产业,瞄准打压的具体目标就是张汝京这个当时最有能力帮助大陆IC制造业崛起的国际领军人物、团队和其创建的中芯国际。可悲的是,台积电的某些人士在这个阴谋的实施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里应外合的角色(其实台积电内部有相当多的高层反对这样的诉讼)。
众所周知,最终台积电达到了迫使张汝京和两批台湾团队人员离开中芯国际的第一个目的。此外,在和解条款外加上了限制张汝京若干年内不得在大陆从事任何与半导体IC代工制造业有关的禁业条款,又达到了彻底把张汝京雪藏起来、把其最有价值的、精力最旺盛的黄金职业期耗尽的第二个目的。从而进一步达到打击、削弱中芯国际的团队力量和国际竞争能力、拖延大陆半导体IC产业崛起的第三个目的。台积电的那几位人士为当时陈水扁的台独政府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经此变故的中芯国际进展很受影响,许多技术与经营高手陆续离开了中芯国际,有些人被迫离开了祖国大陆,加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半导体公司,对中芯国际乃至整个大陆的IC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计划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和损失。
张汝京并没有离开中国大陆。因为受到禁业条款的限制,他不能从事IC相关的事业,只能开始专研LED在不同的领域里的发展和应用,包括开发LED的一些创意产品等。 |